地球大氣概說
變換萬千的水汽
雷鳴與電閃
大氣奇景與光
風從哪里來
太陽怎樣加熱大氣
天氣千變萬化的原因
天氣和沿海漁業(yè)生產
天氣預報
氣候系統(tǒng)
民間諺語精選與驗證
氣候變遷
人與氣候
氣象觀測
大氣污染
  

  大氣科學館 > 太陽怎樣加熱大氣 >
太陽輻射 > 太陽輻射光譜和太陽常數(shù)

  

太陽輻射光譜和太陽常數(shù)

(1)輻射光譜:太陽是個熾熱的大火球,它的表面溫度可達6000°K,它以輻射的方式不斷地把巨大的能量傳送到地球上來,哺育著萬物的生長。

    太陽輻射的波長范圍,大約在0.15-4微米之間。在這段波長范圍內,又可分為三個主要區(qū)域,即波長較短的紫外光區(qū)、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區(qū)和介于二者之間的可見光區(qū)。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見光區(qū)和紅外區(qū),前者占太陽輻射總量的50%,后者占43%。紫外區(qū)只占能量的7%。在波長0.48微米的地方,太陽輻射的能力達到最高值,數(shù)值約為3.0卡/cm2.分以上。

(2)太陽輻射強度和太陽常數(shù):太陽輻射強度就是太陽在垂直照射情況下在單位時間(一分鐘、一天、一個月或者一年)內,一平方厘米的面積上所得到的輻射能量。如果在特定的情況下測量太陽輻射強度,就叫做太陽常數(shù)。也就是說,必須是在日地平均距離的條件下,在地球大氣上界,垂直于太陽光線的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,在1分鐘內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,就稱為太陽常數(shù)。它是用來表達太陽輻射能量的一個物理量。

這里需要解釋幾個概念:

①日地平均距離: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在天文學上稱做“天文單位”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數(shù)字,很多天文數(shù)字都是以它為基礎的。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,一種是利用金星凌日(即太陽、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);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。歷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,也是這樣算出日地平均距離的,即從地球上發(fā)出一束雷達波,打到金星上面,再從金星上反射回來。利用這種方法測出的日地平均距離為149,597,870公里,大約為15,000萬公里。

②在大氣上界:就是說不考慮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,即在沒有大氣的情況下。太陽常數(shù)的數(shù)值,由于觀測年代不同,以及觀測方法和推算方法的不同,在不同的書籍和資料中,其數(shù)值常不一致,變動幅度在1.90-2.90卡厘米/2.分之間。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決定采用1.98卡/厘米2.分。近年來,在宇航事業(yè)取得新資料的情況下,經過大量觀測和分析,測得新的太陽常數(shù)為1.95卡/厘米2.分。據(jù)研究,太陽常數(shù)也有周期性的變化,這可能與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有關。因此,在長期氣象預報過程中,常把太陽常數(shù)和太陽黑子的周期變化聯(lián)系起來,分析氣候長期變化的趨勢,為國民經濟計劃服務。

③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:太陽常數(shù)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垂直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強度,但太陽常數(shù)到達水平面上的太陽輻射強度之間,存在著下面的數(shù)學關系式:

I=I0.sinh

式中,h為太陽高度角,I0為太陽常數(shù),I為投射到大氣上界水平面上的太陽輻射強度。

    上式表明:大氣上界水平面上的太陽輻射強度,隨太陽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強。當太陽高度角為90°時,太陽輻射強度就等于太陽常數(shù)。因此,太陽常數(shù)就是到達水平面上的太陽輻射強度的最大值。

    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,就是太陽常數(shù)。但是因為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與日地距離的平方成反比,因此,在遠日點和在近日點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(shù)就有一定差異。在近日點垂直于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強度比太陽常數(shù)大3.4%;而在遠日點則比太陽常數(shù)小3.5%。

    根據(jù)上述太陽輻射強度和太陽常數(shù)的關系公式,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與太陽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。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和時間而變化。因此,在不同緯度上不同時間的太陽輻射強度都不同。由于南、北回歸線之間地區(qū)的太陽高度角較大,而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地區(qū)的太陽高度角隨緯度增高而減小,所以,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沿緯度的分布是不均勻的,低緯度多,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少;由于南、北回歸線之間地區(qū)的太陽高度角在一年中的變化較小,而中、高緯度地區(qū)的太陽高度角在一年中的變化較大,因而,低緯地區(qū)太陽輻射強度的年變化小,高緯地區(qū)太陽輻射強度的年變化大。


 

[上一頁] 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