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峽谷滑動的橋──溜索
怒江大峽谷及其兩岸的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層巒疊嶂,危巖聳立,懸崖陡峭。谷中水流湍急,洶涌澎湃。自古以來,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,正所謂“巖羊無路走,猴子也發(fā)愁”。整個怒江只有幾處水勢稍緩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擺渡,除此而外,其它地方既無法架橋,又不能涉渡。兩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這種古老的渡江工具往來飛渡,保持著彼此間的交往與聯(lián)系。
|
怒江上的人馬吊橋 |
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(shè)施。溜索的制作方法,最初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細(xì)的大索,然后橫拉于江河之上,固定在兩岸的大樹、木樁或石崖上。人們用溜板(溜梆)作輔助工具,沿竹索從空中滑過即可。溜板是長七、八寸、寬約四寸的槽形硬木,背面鑿有兩個對稱的用以拴繩的長孔。使用時將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,用麻繩或皮條穿過長孔,牢系于腰間,然后以仰臥的姿勢手握溜板,即可以順勢滑下。
|
只身飛渡 |
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。平溜只有一根溜索,它基本平直,沒有斜度,來往都可以溜。但這種方法比較吃力。由于溜索中段會自然下垂,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,還要借助四肢的力量,半攀半爬地向?qū)Π痘。陡溜需要一來一往兩根溜索,它一頭高,一頭低,有一定的傾斜度。這種方法溜渡速度快、省力,但容易撞傷,需格外小心。
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,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、牲畜等。
怒族人民發(fā)明和使用溜索,據(jù)說最早是看見蜘蛛在樹間織網(wǎng)、來回爬行而受到啟示的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如今怒江上已建起了幾座現(xiàn)代化的橋梁,但溜索這種深受怒族人民青睞的傳統(tǒng)交通工具仍然橫亙于怒江之上。不過,危險易斷的篾索已被堅固而且?guī)в谢喌蔫F索所取代了。
[上一頁] [下一頁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