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金霍洛——蒙古人心中的圣地
在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,綠草叢生、溪水縈繞、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,高高聳立著一座精美別致的宮殿。數十里外,就可遙見它那閃爍的光輝、雄偉的身姿,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──成吉思汗陵。
|
成吉思汗陵 |
成吉思汗陵園總面積55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。陵宮坐北朝南,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長方形臺基之上。共分正殿、東殿、西殿、寢宮和東廊、西廊六部分。正殿高26米,上面為蒙古包式的穹廬頂,上面有俏麗的圓柱形裝飾品和用黃藍兩色琉璃瓦鑲砌的祥云圖案。下面是雙層藍色八角飛檐。東西兩殿比正殿略低一點,頂部與正殿相同,設有單層屋檐。三殿相互連通。正殿內安放著成吉思汗的雕像,兩則殿內的墻壁上繪有歌頌他豐功偉績的壁畫。殿堂的后面緊連著寢宮,安放著四個黃緞覆蓋的蒙古包。包內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兒帖、二夫人呼倫、三夫人伊緒,其胞弟別力古臺、胞妹哈撒爾、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圖的靈柩,包前盛放著歷代相傳的成吉思汗的馬鞍等珍貴文物。
|
成吉思汗雕像 |
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。關于他的逝世、葬地、靈柩的遷移等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。傳說,當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的時候,曾途徑今伊金霍洛地方。當他立馬觀望、留戀這塊水草豐美、花鹿出沒的草原時,手中的馬鞭突然失落。他似有所悟,當即吟詩一首:“花角金鹿棲息之所,戴勝鳥兒育雛之鄉(xiāng),衰落王朝振興之地,白發(fā)老翁享樂之邦!辈ψ笥艺f:“我死后可葬此地”。后來,成吉思汗去世后,當靈車拉著他的遺體準備返回蒙古故地安葬時,走到他當年吟詩的地方,車輪突然陷入泥淖之中,即使用五個部族那樣多的人架馬拉也紋絲不動。后來,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話,于是就在此為他建起了陵寢,并稱這里為“伊金霍洛”(蒙古語,意為“君主的圣地”)。古老的鄂爾多斯民歌唱到:
金鹿游冶嬉戲的富饒之鄉(xiāng)喲,
載勝婉轉啼鳴的安樂之邦喲,
祖祖輩輩供奉圣主的神圣之地喲,
八方香客頂禮膜拜的伊金霍洛喲。
……
傳說是神奇而有趣的,但實際上成吉思汗并未真正葬于此地。由于按照當時蒙古貴族“國制不起墳塋,葬畢,以萬馬蹂之使平,殺駱駝于其上,以千騎守之,來歲春草既生,則移帳中散去。彌望平衍,人莫知也”的秘葬習俗,成吉思汗真正的安眠之地已無法確定。但子孫后代為了祭祀他,便把他生前的八座白色的斡耳朵(宮帳)安放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高原上,作為他的陵寢加以奉祀,即“八白室”。直到元朝以后,蒙古族人民每年都要祭祀成吉思汗。一切重要的典禮也都在“八白室”前舉行。明朝天順年間,鄂爾多斯(“守護宮殿者”之意)部進駐河套地方,“八白室”隨之遷來。達延汗還派他的三兒子巴爾斯博羅特為統領,率部負責守護“八白室”。清初設立伊克昭盟,“八白室”就供奉在伊克昭盟王愛召附近。清順治6年(1649年)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額林沁郡王任伊克昭盟盟長,他為了每年會盟的方便,便把“八白室”遷移到他轄領的左翼中旗,即今伊金霍洛旗境內。從此,成吉思汗的靈柩就被安放在今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,并由達爾扈特人繼續(xù)守護和祭祀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。
不過,二十世紀中葉,成吉思汗陵寢曾幾經搬遷。1939年,為了避開戰(zhàn)亂保護陵寢,曾將其遷往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安放。1949年又遷往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。解放以后,在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關懷下,1954年春,內蒙古自治區(qū)組成了迎接成吉思汗陵寢的代表團專程前往塔爾寺迎靈。4月1日,靈柩被運回到伊金霍洛。烏蘭夫率自治區(qū)黨政機關和各盟旗的負責人,與伊盟數萬蒙漢人民,舉行了隆重的祭陵盛典。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蒙古族英雄,中央撥專款80萬元重新修建成吉思汗陵園。兩年后的1956年,一座具有蒙古民族風格的新陵園便傲然屹立在伊金霍洛草原上。
盡管由于秘葬的原因,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著他的真身,但幾百年來,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圣主的長眠之地,對成吉思汗陵寄以無限的崇敬和向往。這里經常是香煙繚繞,祭奠活動不斷。直到今天,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一日、五月十五日、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,還要舉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動。每到這一天,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,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。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,獻上潔白的哈達、明亮的蠟燭、芬芳的香炷、肥壯的整羊、乳黃的酥油、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,追憶他的雄才偉略,寄托對他的不盡思念。
[上一頁] [下一頁]
|